中医:长夏防湿要淡补
“秋老虎”阻碍入秋进程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
上海市著名老中医丁学平医生说,夏之后有一个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又被俗称为“秋老虎”。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时令湿邪侵袭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饮食祛湿健脾
这个时令容易产生肠胃道疾病。中医上说,因为湿困脾,生清降浊的功能削弱,吃油腻或者过甜的东西就容易产生呕吐。所以饮食尤其要控制,喝酒也要控制,因为酒亦主湿。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所以也有“长夏防湿要淡补”的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苡仁、芡实、赤小豆。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丁医生推荐“早饭有一碗粥、晚饭备一碗汤”。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起居谨防着凉
虽然眼下丝毫未见秋色,但稍有大意,就容易诱发感冒。尤其是邻近秋分的时候,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暑湿隐藏在身体里。早上着凉之后就产生伏暑,伏暑的症状表现为发热、腹泻。越是邻近秋分温差大的时候,越要小心预防着凉。
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提早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减。
以往,不少人刚过立秋,就开始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专家提醒,这些疾病并不一定全是感冒。过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后的高发疾病。无论如何,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另外,在户外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衣保暖。
【健康链接】
预防“秋老虎”伤人
1.阳光依旧肆虐,要注意少晒太阳,尽量在阴凉处作业。
2.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
3.每天吃1-2个梨(雪梨或沙梨)、西瓜、香蕉等凉性水果。
4.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马蹄、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蜂蜜及新鲜水果和蔬菜、瘦肉、木耳、老鸭肉、鳖肉、青鱼、鲳鱼、黄花鱼、鳗鱼、银耳、百合、紫菜、莲子、芡实、核桃、乌梅、芝麻等。
5.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工作和生活时,空调温度保持在23℃-27℃,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最好早起早睡。
7.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
上海市著名老中医丁学平医生说,夏之后有一个长夏,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又被俗称为“秋老虎”。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时令湿邪侵袭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饮食祛湿健脾
这个时令容易产生肠胃道疾病。中医上说,因为湿困脾,生清降浊的功能削弱,吃油腻或者过甜的东西就容易产生呕吐。所以饮食尤其要控制,喝酒也要控制,因为酒亦主湿。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为主。所以也有“长夏防湿要淡补”的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绿豆芽、小白菜、苦瓜之类的清热食物外,还要吃些薏苡仁、芡实、赤小豆。经过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减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腹泻。丁医生推荐“早饭有一碗粥、晚饭备一碗汤”。同时,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在吃海鲜和烧烤时,一定要注意新鲜度。
起居谨防着凉
虽然眼下丝毫未见秋色,但稍有大意,就容易诱发感冒。尤其是邻近秋分的时候,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暑湿隐藏在身体里。早上着凉之后就产生伏暑,伏暑的症状表现为发热、腹泻。越是邻近秋分温差大的时候,越要小心预防着凉。
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提早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减。
以往,不少人刚过立秋,就开始鼻塞、流涕、鼻痒、打喷嚏。专家提醒,这些疾病并不一定全是感冒。过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后的高发疾病。无论如何,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另外,在户外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衣保暖。
【健康链接】
预防“秋老虎”伤人
1.阳光依旧肆虐,要注意少晒太阳,尽量在阴凉处作业。
2.要多饮水,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
3.每天吃1-2个梨(雪梨或沙梨)、西瓜、香蕉等凉性水果。
4.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马蹄、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蜂蜜及新鲜水果和蔬菜、瘦肉、木耳、老鸭肉、鳖肉、青鱼、鲳鱼、黄花鱼、鳗鱼、银耳、百合、紫菜、莲子、芡实、核桃、乌梅、芝麻等。
5.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工作和生活时,空调温度保持在23℃-27℃,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最好早起早睡。
7.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