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键字进行搜索,或者使用下面的分类进行浏览


养生:顺其自然寿而康

中医养生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笔者从医30余年,根据自身体验,就中医养生的概念、养生与循道、养生与养德等,略述管见。
一、养生的概念
简言之,养生就是顺应自然,系统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适应自然规律的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就叫中医养生。其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关键是强壮脏腑,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抗衰的作用。
二、中医养生必须循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
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三、中医养生贵在养德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
“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德高者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健康的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和完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即全面的健康概念。全面正确理解精神卫生,不仅包括健康个性特征的培养,而且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四、养生与排毒解毒
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少量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该物质被称为毒物。它包括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农药、化肥、药物、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电磁波污染、噪音污染等。内生之毒系指机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而再生之毒。
中医学认为,“毒”侵害人体,可阻滞气机,耗伤气血,破坏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之间的正常运行,从而发生疾病与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毒”长期积存体内,必然导致多种组织细胞的功能障碍,对人体产生众多的危害。它可使人发生各种疾病,诸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损害免疫系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达到祛病强身、养生保健,就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毒”对机体的危害。所谓排毒就是排泄毒素的过程,保持排毒管道通畅及排毒途径无障碍。尤其是保持消化管道畅通,大便通畅与否是消化管道及排毒途径是否有障碍的重要标志。因为从医学角度讲,通过大小便排毒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言:“若要长生,杨中要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说明从大便排毒,即可长寿。解毒即中和化解毒素。其含义有二:一是直接毒,运用药物直接中和、化解毒素;二是间接解毒,利用人体脏腑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达到化解中和毒素的目的。
五、中医养生与亚健康状态
何谓亚健康状态?以现代医学的健康与疾病的标准为依据,将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亦称机体第三状态。中医养生观正体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未病与当今亚健康状态相似,却不能等同。因为,中医未病的概念,本身含义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改变、有病早治、慢性
病的缓解期四个方面。既然中医养生在于预防疾病,强身保健,所以,中医养生也必然能改善人体的亚健康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广大人群一半,这是个面广量大、值得研究的课题。亚健康状态的发展途么有二:一是向健康方面转化;二是向疾病方面转化。中医养生就在于促使机体向健康状态(包括精神方面)转化。
六、结束语
中医养生不仅包括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诸多养生文化,更重要的是养生必须循道,养生贵在养德,养生必须采取排毒解毒的重要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态方面转化,从而达到中医养生的目的——强身保健,防病抗衰。随着人们对“未病”学、亚健康状态等概念的建立,辅之中医养生之术,诸如汤药、食疗、气功、导引与按摩等,合理改善人们饮食营养结构,进一步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均能对改善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健康”与“保健”其内涵与外延的深化和延伸,真正体现出“健康”与“保健”的含义不再只是治疗疾病,而是在于促进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预防疾病。使所有的人都能享有高质量的、有充分活力的、有意义的生命。
猜您还想查阅以下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