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中西合治
河南大学医学院的何立华医师在临床当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2期中对此作了有关报道,并附有典型病例1则。
将该病患者1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89例。治疗组用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减,其方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柴胡、牛膝、枳壳、桃仁、红花、桔梗、甘草所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脉结代加人参、麦冬,甘草炙用;痰浊痹阻者加栝楼、薤白;心阳不振加桂枝、附子;心气虚弱加黄芪;血压高者加夏枯草、钩藤、菊花;血脂高者加生山楂、丹参。每天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对照组、治疗组均口服西药治疗:消心痛10mg,每日3次,潘生丁25mg,每日3次,阿替洛尔12.5mg,每日2次(Ⅲ度AVB者禁用),肠溶阿斯匹林75mg,每晚睡前服(血小板减少及有出血倾向者不服)。15天为1疗程,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92例中,显效36例,有效5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89例中,显效21例,有效43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71.9%。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多由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致使心脉痹阻不畅而引发诸症。何立华医师在临床当中根据中医“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临症可视病情佐以理气、化痰、温通之法,方以血府逐瘀汤为主。该方乃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剂,其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伍以枳壳、牛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气活血;生地逐血痹、养阴润燥。其方中诸药合用,共奏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功。以上所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亦显示,以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减,同时口服西药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效佳
室性早搏是心脏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3期报道了石家庄市白求恩军医学院陈盛鹏、陈冰雪等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选用生脉散加味配合西药“慢心律”治疗了频发室性早搏患者27例,并与单用西药“慢心律”进行了对比观察。诊断参照《临床心电图》及《内科学》关于频发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内科学》关于心悸的诊断标准拟定:(1)心电图示室性早搏,长程心电图示室性早搏次数≥5次/min,或≥30次/h;(2)可见脉结代等。将51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岁;室性早搏发作频率最高者14次/min,最低者5次/min。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2岁;室性早搏发作频率最高者12次/min,最低者6次/min。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西药“慢心率”,0.2g/次,3次/日。无效者增至0.4g/次,3次/日。病情好转后可减为0.1g/次,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生脉散为基本方辩证加减:心阴虚者,加南沙参、北沙参、生地、全栝楼、当归、丹参、炒酸枣仁等;心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炙甘草、丹参、苦参等;心阳虚者,加红参、党参、桂枝、炙甘草、茯苓、煅牡蛎、冬虫夏草等;水饮凌心者,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心血瘀阻者,合桃仁红花煎加减;痰火扰心者,合黄连温胆汤化裁。每日1剂,连煎2次,分3次于餐后半小时服用。胸痛者加薤白、全栝楼;畏寒肢冷者加熟附片、桂枝、山萸肉;纳差者加焦白术、茯苓、神曲;头晕者加当归、川芎;失眠者加夜交藤、炒酸枣仁。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改善,长程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基本消失或较前减少50%以上,且频率<5次/min或<30次/h;有效:临床症状较前好转和/或室性早搏频率较前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加重: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加重和/或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增多。
结果显示:治疗组27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3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2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6例,加重3例,总有效率为62.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陈盛鹏、陈冰雪等医生指出:频发性室性早搏属中医“惊悸”、“怔仲”范畴,多由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情志内伤,心神受扰所致。病位在心,但与脾、肾、肝、肺四脏功能失调相关。临床观察表明,频发性室性早搏以虚证多见,多表现有脏腑虚衰,与疾病反复发作、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有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临床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优势
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3期报道了湖北省枝江市人民医院李艳芳、王必秀医生关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检查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及分型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中,男51例,女12例;年龄40~70岁,平均61岁;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对照组60例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41~72岁,平均62岁;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对照组:急性发作期给予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缓解期给予硝酸异山梨醇酯5~10mg,3次/日。同时给予吸氧、抗凝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急性发作期行24小时心电监护。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温胆汤加减治疗:法半夏、茯苓、枳壳、陈皮各15g,党参30g,竹茹、丹参各15g,甘草6g。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心痛明显者加失笑散或田七粉冲服;脾气虚弱者合用四君子汤;兼阴虚者合用生脉散;高血压者加草决明、珍珠母;高血脂者加山楂、首乌、麦芽;肾虚者加淫羊藿、桑寄生。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基本不用硝酸甘油,心电图ST段下移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1/2以上,伴随症状和心电图较前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结果显示:治疗组63例中,显效31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60例中,显效31例,有效3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
李艳芳、王必秀医生指出: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心气虚和心阴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胸痹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加减温胆汤中,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通瘀,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方中改枳实为力缓之枳壳,有宽中下气之功,可避免枳实过分耗气破结之弊。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扶正、化痰通瘀之功。本方药性平和,久服无副作用。随证灵活化裁,配合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
将该病患者1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89例。治疗组用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减,其方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柴胡、牛膝、枳壳、桃仁、红花、桔梗、甘草所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脉结代加人参、麦冬,甘草炙用;痰浊痹阻者加栝楼、薤白;心阳不振加桂枝、附子;心气虚弱加黄芪;血压高者加夏枯草、钩藤、菊花;血脂高者加生山楂、丹参。每天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对照组、治疗组均口服西药治疗:消心痛10mg,每日3次,潘生丁25mg,每日3次,阿替洛尔12.5mg,每日2次(Ⅲ度AVB者禁用),肠溶阿斯匹林75mg,每晚睡前服(血小板减少及有出血倾向者不服)。15天为1疗程,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92例中,显效36例,有效5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89例中,显效21例,有效43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71.9%。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多由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致使心脉痹阻不畅而引发诸症。何立华医师在临床当中根据中医“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临症可视病情佐以理气、化痰、温通之法,方以血府逐瘀汤为主。该方乃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方剂,其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伍以枳壳、牛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行气活血;生地逐血痹、养阴润燥。其方中诸药合用,共奏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功。以上所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亦显示,以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减,同时口服西药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效佳
室性早搏是心脏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3期报道了石家庄市白求恩军医学院陈盛鹏、陈冰雪等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选用生脉散加味配合西药“慢心律”治疗了频发室性早搏患者27例,并与单用西药“慢心律”进行了对比观察。诊断参照《临床心电图》及《内科学》关于频发性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及《中医内科学》关于心悸的诊断标准拟定:(1)心电图示室性早搏,长程心电图示室性早搏次数≥5次/min,或≥30次/h;(2)可见脉结代等。将51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岁;室性早搏发作频率最高者14次/min,最低者5次/min。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2岁;室性早搏发作频率最高者12次/min,最低者6次/min。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西药“慢心率”,0.2g/次,3次/日。无效者增至0.4g/次,3次/日。病情好转后可减为0.1g/次,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生脉散为基本方辩证加减:心阴虚者,加南沙参、北沙参、生地、全栝楼、当归、丹参、炒酸枣仁等;心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炙甘草、丹参、苦参等;心阳虚者,加红参、党参、桂枝、炙甘草、茯苓、煅牡蛎、冬虫夏草等;水饮凌心者,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心血瘀阻者,合桃仁红花煎加减;痰火扰心者,合黄连温胆汤化裁。每日1剂,连煎2次,分3次于餐后半小时服用。胸痛者加薤白、全栝楼;畏寒肢冷者加熟附片、桂枝、山萸肉;纳差者加焦白术、茯苓、神曲;头晕者加当归、川芎;失眠者加夜交藤、炒酸枣仁。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均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改善,长程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基本消失或较前减少50%以上,且频率<5次/min或<30次/h;有效:临床症状较前好转和/或室性早搏频率较前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加重: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加重和/或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增多。
结果显示:治疗组27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3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24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6例,加重3例,总有效率为62.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陈盛鹏、陈冰雪等医生指出:频发性室性早搏属中医“惊悸”、“怔仲”范畴,多由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情志内伤,心神受扰所致。病位在心,但与脾、肾、肝、肺四脏功能失调相关。临床观察表明,频发性室性早搏以虚证多见,多表现有脏腑虚衰,与疾病反复发作、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有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临床疗效满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优势
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3期报道了湖北省枝江市人民医院李艳芳、王必秀医生关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检查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及分型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中,男51例,女12例;年龄40~70岁,平均61岁;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对照组60例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41~72岁,平均62岁;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对照组:急性发作期给予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缓解期给予硝酸异山梨醇酯5~10mg,3次/日。同时给予吸氧、抗凝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急性发作期行24小时心电监护。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以温胆汤加减治疗:法半夏、茯苓、枳壳、陈皮各15g,党参30g,竹茹、丹参各15g,甘草6g。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心痛明显者加失笑散或田七粉冲服;脾气虚弱者合用四君子汤;兼阴虚者合用生脉散;高血压者加草决明、珍珠母;高血脂者加山楂、首乌、麦芽;肾虚者加淫羊藿、桑寄生。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基本不用硝酸甘油,心电图ST段下移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1/2以上,伴随症状和心电图较前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结果显示:治疗组63例中,显效31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60例中,显效31例,有效3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
李艳芳、王必秀医生指出: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心气虚和心阴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胸痹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加减温胆汤中,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通瘀,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方中改枳实为力缓之枳壳,有宽中下气之功,可避免枳实过分耗气破结之弊。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扶正、化痰通瘀之功。本方药性平和,久服无副作用。随证灵活化裁,配合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