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抗“湿”食疗方
湿气也能“作恶多端”
据周德生教授介绍,适当的湿气是人类和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湿气过量,则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我们通常将这种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过量湿气称之这“湿邪”。中医湿病在西医学中,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和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随着全球暖湿气流的影响,湿邪致病的广泛性将更加凸显出来。
通俗地讲,湿气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病期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二是损害脾胃。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三是导致皮肤病变,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四是呼吸系统疾病加重。可引起哮喘发作,上呼吸道感染等等。
家里返潮,多晒被褥
近段星城的很多居民都发现有几天自己家墙壁上沾满了细小的水珠,镜子上也是雾蒙蒙的,我们一般称这种现象为“返潮”,春天室内返潮是因为入冬以后,室内墙壁和地板温度逐日下降,开春后室内升温速度比室外慢,当室外空气突然剧烈升温,而且十分潮湿时,吹入室内便在冷地面和墙壁上凝结成为小水珠,甚至形成流动水层。如早晨阴天,且过暖又有强劲的南风,当天就会出现返潮现象。
不过“返潮”以前似乎都是一些楼层低的房子的“专利”,高层的房子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可是据家住雨花区的小刘跟记者说,他们家住在10楼,还是一样的返潮,而且十分厉害。周德生教授分析,可能是由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精装修,墙壁上涂上厚厚墙漆,地面也不是瓷砖就是木地板,吸潮能力比以前的石灰或者砖墙要差得多,空气中湿气一加重,全表现在“面子”上了。
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也容易返潮,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专家介绍,在这样的天气,最好使用电炉、煤气炉等加热房间,尽量减少室内外温差。或在室内放些吸湿性物质,目前比较经济和理想的是生石灰(块状石灰)。返潮天气,应关好门窗,减少涌入室内的水汽。返潮时,可用空调的除湿功能进行“脱水”。返潮天过后,一定要注意家中被褥和枕头多晾晒,保持衣物干燥。
春困也因“湿”
诗常曰“春眠不觉晓”,从纯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季天气相对潮湿,空气中含水量较大。当湿气通过人的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容易湿困脾胃,造成整个脾胃的运作失常,使人中气不足。当湿浊上扰清窍时,会使人疲劳、乏力、头晕和昏昏沉沉,这也是我们说的春困。
最容易春困或被春困影响较大的人通常体质差,尤其是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情况不佳,血液循环不良,大脑缺血、缺氧比较严重,春困起来的反应也就大而持续时间长。脑力劳动者,如办公室的白领一族,也很容易受到春困的“骚扰”,这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刚从冬天过来,很多办公室还存在着一些思维定势,如窗户不敢大开、通风设备也没有开放等,让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增多,大脑产生对氧气的极度缺乏,这是原因之一。另外,长期坐在椅子上,双腿下垂,肌肉松弛,血液得不到静脉压,便经常停滞在脚部,也会使脑缺血,一旦坐久了,血液循环功能还会削弱,更觉全身疲倦,睡意不知不觉就来侵袭了,头脑像乱糟糟的糨糊一样,根本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春困”主要与天气、工作、饮食、睡眠、运动不和谐有关,“春困”提示人体出现了亚健康的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去湿食疗方
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气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药补不如食补,补脾多吃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等。
1.食疗法:
白鲫鱼煲汤:用油将鱼两面煎黄,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非常好。
田艾煲鲫鱼:田艾30克,鲫鱼250克,生姜10克,煲汤,不仅健脾去湿,还可以预防蚕豆病。
砂仁苡米淮山粥: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
2.外洗去湿醒脾法:
用生姜100克、陈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湿、解困,如觉得烦琐,可以用此水泡脚。
据周德生教授介绍,适当的湿气是人类和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湿气过量,则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我们通常将这种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过量湿气称之这“湿邪”。中医湿病在西医学中,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和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随着全球暖湿气流的影响,湿邪致病的广泛性将更加凸显出来。
通俗地讲,湿气对人体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病期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二是损害脾胃。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三是导致皮肤病变,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四是呼吸系统疾病加重。可引起哮喘发作,上呼吸道感染等等。
家里返潮,多晒被褥
近段星城的很多居民都发现有几天自己家墙壁上沾满了细小的水珠,镜子上也是雾蒙蒙的,我们一般称这种现象为“返潮”,春天室内返潮是因为入冬以后,室内墙壁和地板温度逐日下降,开春后室内升温速度比室外慢,当室外空气突然剧烈升温,而且十分潮湿时,吹入室内便在冷地面和墙壁上凝结成为小水珠,甚至形成流动水层。如早晨阴天,且过暖又有强劲的南风,当天就会出现返潮现象。
不过“返潮”以前似乎都是一些楼层低的房子的“专利”,高层的房子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可是据家住雨花区的小刘跟记者说,他们家住在10楼,还是一样的返潮,而且十分厉害。周德生教授分析,可能是由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精装修,墙壁上涂上厚厚墙漆,地面也不是瓷砖就是木地板,吸潮能力比以前的石灰或者砖墙要差得多,空气中湿气一加重,全表现在“面子”上了。
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也容易返潮,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专家介绍,在这样的天气,最好使用电炉、煤气炉等加热房间,尽量减少室内外温差。或在室内放些吸湿性物质,目前比较经济和理想的是生石灰(块状石灰)。返潮天气,应关好门窗,减少涌入室内的水汽。返潮时,可用空调的除湿功能进行“脱水”。返潮天过后,一定要注意家中被褥和枕头多晾晒,保持衣物干燥。
春困也因“湿”
诗常曰“春眠不觉晓”,从纯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季天气相对潮湿,空气中含水量较大。当湿气通过人的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容易湿困脾胃,造成整个脾胃的运作失常,使人中气不足。当湿浊上扰清窍时,会使人疲劳、乏力、头晕和昏昏沉沉,这也是我们说的春困。
最容易春困或被春困影响较大的人通常体质差,尤其是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情况不佳,血液循环不良,大脑缺血、缺氧比较严重,春困起来的反应也就大而持续时间长。脑力劳动者,如办公室的白领一族,也很容易受到春困的“骚扰”,这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刚从冬天过来,很多办公室还存在着一些思维定势,如窗户不敢大开、通风设备也没有开放等,让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增多,大脑产生对氧气的极度缺乏,这是原因之一。另外,长期坐在椅子上,双腿下垂,肌肉松弛,血液得不到静脉压,便经常停滞在脚部,也会使脑缺血,一旦坐久了,血液循环功能还会削弱,更觉全身疲倦,睡意不知不觉就来侵袭了,头脑像乱糟糟的糨糊一样,根本无法提高工作效率。
“春困”主要与天气、工作、饮食、睡眠、运动不和谐有关,“春困”提示人体出现了亚健康的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去湿食疗方
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气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药补不如食补,补脾多吃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等。
1.食疗法:
白鲫鱼煲汤:用油将鱼两面煎黄,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非常好。
田艾煲鲫鱼:田艾30克,鲫鱼250克,生姜10克,煲汤,不仅健脾去湿,还可以预防蚕豆病。
砂仁苡米淮山粥: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
2.外洗去湿醒脾法:
用生姜100克、陈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湿、解困,如觉得烦琐,可以用此水泡脚。